12月1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西太平洋某海域组织了舰机联合搜救训练。为了正确应对北京非军事化升级外围海上争端的举动,明智和谨慎的做法是,在更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看待最新事态。
12月1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西太平洋某海域组织了舰机联合搜救训练。图为参加训练的直升机从甲板上起飞。(资料图片)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11月30日文章】题:非军事升级―――中国培育新的民事海上力量(作者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副教授莱尔?戈尔茨坦)
中国首艘航母成功起降战机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然而,中国民事海上力量的最新训练虽然可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却没有获得如此之多的关注。10月,中国的这支力量在东海进行了非同寻常的海上演习。
参加演习的包括来自海军的一艘护卫舰、一艘拖船和一艘医疗船,以及各民事海上部门的多艘舰船。此外,8架飞机也参与了演习。这场演习乍看上去令人担忧。如果中国的民事海上部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联系日益紧密,如果这些力量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到中国外围有争议的海域,这将意味着公开对抗会越来越干脆和直接。
然而,上述结论可能过于草率。考虑到此次演习的全部信息以及中国民事海上力量的发展背景,这种担忧似乎夸大了威胁。北京正在展示其新的海上力量,这些举动可能产生真实的战略效果;不过,必须记住的一点是,中国在敏感的局势下只部署民用的“白舰”而非海军的“灰舰”,这首先说明了一点,即北京不会率先把这些争议军事化。
相对于10年前刚刚起步时的落后面貌,中国民事海上部门的崛起更加值得人们刮目相看。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相比,中国的这些力量仍相对弱小,其先进程度和经验显然都远不如日本。不过,北京在2010年宣布,民事海上部门将在5年内打造30艘大型舰艇,这引起了战略分析家的注意。与此同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国的这一建设速度有丝毫拖延,这足以让所有国家的海岸警卫人员羡慕不已。
如果对人民解放军和民事海上部门上月的演习细节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它并不具有挑衅意图。演习的两大主题是海上支援和搜救。从演习中可以看出,北京似乎尤其担忧随着民事部门海上巡航活动的增加,这些舰船可能遭遇意外。
为了正确应对北京非军事化升级外围海上争端的举动,明智和谨慎的做法是,在更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下看待最新事态。首先,随着中国海上贸易力量的日益壮大,全面发展强大的民事海洋能力是正常的行为,这种能力的发展对于全球贸易而言,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东海的海上航路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路之一,所有海员、海运公司和贸易国都应欢迎中国的营救、支援和海上执法能力的增强。其次,中国的高调演习反映出中国提高其专业能力的真实愿望。事实上,今年9月,中国还进行了两次值得注意的海上救援演习。这样的演习将越来越常态化,并且完全不具有威胁性。即使考虑到新的侦察活动可能在客观上影响军事平衡,分析人士仍然应该承认,中国海洋意识的增强是再正常不过的。
最后,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海岸警卫的非军事性和高实际操作性意味着它们可以成为建立国际合作的绝佳手段。事实上,台湾与中国大陆在今年8月出动27艘船舶进行的演练很遗憾地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这应被视为对东海和平的一次重要打击。北太平洋海岸警卫论坛仍对地区海上安全负有主要责任。
各方(尤其是华盛顿)目前必须采取谨慎措施来降低东海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这些措施的前提或许是,保证中国民事海上执法部门的非武装“白舰”不会对日本而非美国的安全构成任何形式的重大威胁。考虑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力和民族主义情绪,北京正在执行的“非军事升级”政策实际上远远强于军事升级。美国外交人士应当积极参与,努力促成中日关系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进程将是本世纪、甚至今后更长时间里全球安全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