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中国聚焦)解码“新话”——十八大报告一系列新提法瞄准中国深层次矛盾问题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顾钱江 李来房 丁静 赵仁伟)“中国下一步改革不仅更加注重‘顶层设计’,还会进一步强化‘顶层推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一句话里读出重要信息,“这句话让我对改革前景充满希望。”
迟福林注意到的这句话出现在报告中有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段落中:“完善体制协调机制,统筹规模和协调重大改革。”
“虽只21个字,但写进党代会报告就意味着下一步会有具体举措出台。”这位长期关注、研究改革问题的专家强调,中国改革已至“深水区”,没有高层推动,难以攻坚克难。
五年一届的党代会的报告因包含了中共执政的重大理念和举措而备受关注。这份数易其稿、字斟句酌的文件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句乃至谋篇布局的细微变化,往往包含着重要政治信息,党内的研究者通常称其为“新话”。
和迟福林一样,清华-布鲁金斯研究中心主任王丰也认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改革的种种新提法信号鲜明,中共新一届领导人将把改革置于突出位置,而且将是全面改革。
和以往论及经济体制改革不同,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回应了外界对中国会否坚持市场化改革的疑虑。”王丰说。
中央党校教授蔡霞注意到,报告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时尤其强调“制度建设”,比如明确提出人大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监督,意味着人大将进一步看紧政府的“钱袋子”。“中国的民主建设需要挖掘现有制度空间,并不需要另起炉灶。”她说。
梳理十八大报告中的“新话”,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上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格外引人注目。
“这意味着中国将沿科学发展之路走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意味着公平、和谐和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迟福林说。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更高目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有舆论评价,实现人均收入倍增目标将是一场“硬仗”。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报告提出了“21世纪中国道路的三部曲”——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下一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针对国内外出现的各种杂音,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特别是提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让人听来印象深刻。
“一个政党,首要的是方向,关乎党的成功与否。”蔡霞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共奋斗90多年形成、30多年一以贯之的成功之路,必须坚持走下去,否则,无论走‘老路’还是‘邪路’,党都会发生全局性思想混乱,人心就散了,中国复兴的进程就会被打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年均9%的高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中国的人均GDP已迈过5000美元门槛,国际经验表明此时极易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推动共同富裕报告提出了“2+2”方案,即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报告多处提及公平正义,一些新提法引人注目,如提出逐步建立以“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针对近年来屡屡引发上访和群体事件的征地问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承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专家认为其意义远不止于维稳。
“城市化是一个大战略,关乎中国能否形成国内大市场从而延续更长时间的较高速经济增长。”迟福林说,“但关键一是要处理好土地问题,不让农民利益受损,二是在城乡间均衡配置公共资源,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些“新话”,如“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显示了中国对国家安全认识的与时俱进;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提法,在国内外舆论和公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观察家认为,报告中还有一些“新话”,不仅包含了某种政治信息,还勾勒了一幅幅“愿景”、“宏图”。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报告中出现了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